六千年前的歐亞大草原並非蠻荒之地,而是印歐文明的起源地!草原居民駕著猶如現代跑車的四輪車、馬戰車,循著大草原四處移居,無形中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,開創最早的「全球化」時代!馴化馬匹+發明車輪=推動文明演化最重要的關鍵!本書榮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圖書獎,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考古學研究★★挑戰二百年來「原始印歐語」是否存在的重大爭議★★★★透過考古學證據,證明印歐語起源於中央歐亞草原★★◎原始印歐語是否存在?如何建構並還原一個已死去的語言?◎人類最早馴化馬匹約在何時?馬匹最早的功用又是什麼?◎車輪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?其重要性又是什麼?◎原始印歐語居民如何透過大草原移居各地?他們的移動路線為何?◎草原文明的傳播如何推動及影響希臘、埃及、印度等古代文明的發展?■歐亞文明的起源,要從馬匹的馴化開始說起從世界史來看,人類文明的黎明期往往都是從四大文明古國開始說起。但是,在古埃及、古美索不達米亞等西亞文明之外,其實還存在著同樣古老的文明體系,那便是發源於歐亞大草原的「草原騎馬者文明」。「草原騎馬者文明」所處的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,是一片從黑海連綿至蒙古高原、遼闊無際的大草原。草原居民從西元前四千多年開始馴化各種野生動物,包括牛、羊、馬。馬匹最早被當成食用的家畜,直到西元前三千年左右,才開始被當成交通工具,最後成為大草原的社會權力象徵。草原騎馬者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,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;他們透過創新的技術,將「草原海洋」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,其功能有如今日的「高速公路」。因此,草原騎馬者得以透過「馬與車輪」,四處移居、建立聚落,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,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。■騎馬者使用的原始印歐語,是現代世界的文化之根在希臘、北歐、西亞、印度等地的古代神話中,都有著駕馭戰車或馬車的神祇形象,比如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太陽神。而這些地區所使用的語言,如古希臘語、日耳曼語與印度的梵語,也有著驚人的高度相似性以及文化共通性。「草原騎馬者」所使用的語言,在今日被稱為「原始印歐語」,其中就有大量關於「馬」、「車輪」的相關詞彙;透過「原始印歐語」所建構的宗教習俗與社會組織,隨著草原騎馬者的開枝散葉而在歐亞大陸廣為傳播,成為許多古文明的文化基礎。遊牧民族的騎馬者所建立的社會,並非農業文明的邊陲或邊疆,而是與之對等的文明體系;他們所使用的語言,透過騎馬者的移動擴散,最終傳播到歐亞大陸各地,成為今日多數民族在文化上的的「共同先祖」。因此,探索古代草原騎馬者文明的生活痕跡,不只是單純的考古學意義,更具有追尋歐亞大陸歷史起源的文化意義。■深入古老騎馬文明的生活,重新理解世界史的開端馬匹馴化、馬車使用的史前時代考古史,不只反映了草原居民的社會生活,更是理解人類歷史上最早的「全球化」時代的關鍵。本書作者認為,受益於交通革新的草原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的交流,基本上是和平與互助的,而與傳統印象中的「軍事侵略」大不相同。本書所關懷的不只是考古學及語言學,更有著深刻的現實意識。作者將歐亞草原視為一種「文化橋樑」,而草原文明就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播功能。作者透過大量可靠的考古證據,建構出遠古草原文明的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的真實圖像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西元前兩千年左右、晚期草原文明的「斯魯布納亞文化」及「安德羅諾沃文化」,它們統合了整個歐亞草原,並且連結東西兩端的文明區塊,推動歐亞大陸形成一個整體,堪稱是最早的「全球化時代」;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:「中國的商王朝和希臘的邁錫尼諸王分處古代世界的兩端,他們同時駕馭著馬戰車,並擁有與歐亞大草原青銅時代晚期牧民相同的技術。」草原文明的影響──不論是技術上或語言上的,儘管歷經數千年地變化,至今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留下許多痕跡。且讓我們追尋駿馬與車輪的草原足跡,探索遠古語言建構的文化原鄉,重新理解現代世界的歷史開端。本書特色★榮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圖書獎(SocietyforAmericanArchaeologyBookAward2010)★《紐約時報》及各界媒體、學術期刊一致好評★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人類學與考古學研究成果之一★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研究員吳曉筠專文導讀★結合語言學與考古學等跨領域方法,探索歐亞大陸文明演化的經典★透過百張珍貴文物圖片、地圖,重現遠古草原社群生活史